钟山览卷,扬子洗剑,已历百廿春秋!东南大学,堪当学府第一流!
万里长江水,一座石头城,千古风流随波而下,挥就几多传说。“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千年金陵,文华阜盛,坐落于此的东南大学,已历百廿风霜。
执风雅,携书香,他像一位棋士,于我国的教育版图中筹谋擘画、激扬文字,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涨落沉浮间,留下了一幕又一幕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十易校名,东南卓彰;止于至善,双甲荣光。岁月如能留韵,一载当是一行。而今天,东南大学正写下第120行——
启天时,当为第一流
✦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岁月流变间的小小漩涡,亦可演化为时光长河中的滔滔巨浪。19世纪末,一朵涟漪起于时势相击。其后,它在时代风云激荡间不断壮大,最终化作今日东南大学的滚滚江流。
晚清以降的民族危机中,兴起了“求强思变、兴学育才”的呼声。天时已至,人心呼应,“三江师范学堂”应运而生,成为肇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这便是东南大学的“历史原点”。
1912年,共和初兴,立新制、育国民,兴学风起。两江旧址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融会中西,革故鼎新,校誉鹊起,气象一新;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脱胎于南高之基,系科齐全为国内之仅见,堪称当时中国综合性大学之典范;
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之名始唤,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成就当仁不让的“第一学府”。
废科举、立新学,创学堂、兴大学,东南大学见证了中国由传统教育迈向现代教育的巨大转变。沐浴在新中国的光辉里,又翻开了学校历史的崭新一页——1952年,汇中央大学工学院及8所学校相关系、科精华的南京工学院于中央大学本部原址成立,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铸器育才,继续推进着东大的时代坐标。1988年,学校更复故名东南大学,并沿用至今。2000年,四校合并,东大以新的面貌走向百年华诞。
纵观百年风流,承“天时”而生的东南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志在击楫中流——
他,首开男女同校与学分制之先河,亦是中国科学社的创设地;
他,是中国最早开设商科的大学,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地学系、算学系、生物系、航空工程系、气象系。
从顺流而行到弄潮涛头,对卓越的追求早已刻进了东大的血脉之中: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个),风姿依旧的东大,正朝着“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是传承自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宝贵财富。复名之后,东大承古开新,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建成了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风好正扬帆,敢向潮头立,今日之东大,已有多个学科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流。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12个学科入选;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25个学科上榜。其中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交通运输工程全球第一,成为中国内地高校12个世界冠军学科之一。
最新ESI数据中,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4个学科位居全球前1‰,工程学居全球前1‱。
……
倚松听风雨,抱剑观大江。于风云际会中诞生,在时代浪潮里壮大。岁月洗粹之下,东南大学一往无前的锐意不减当年,渊渟岳峙的气质更胜往昔。百廿深厚积淀与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相和相击,东大正傲立涛头,引领着新的“天时”。
聚地利,锐眼望五洲
✦
六朝古都、十代都会,拥有400余载建都史的南京,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佳公子”;但熟悉这座城市的人知道,它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也有着“神锋内敛”的无匹锐意。
图源:南京发布
新增两院院士14名,居全国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4件,居全国第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居全国第四;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1》中,入围全球科创中心百强……2021年的南京,锐不可当。于大江之畔洗剑千载,这座古都正向着科技前沿仗剑而行。生于斯长于斯,南京的文蕴塑造着东大,而东大亦在砥砺着南京的“锋芒”。
作为原始创新的主渠道、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专利则是高校学术研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截至2021年末,江苏省高校专利申请数量雄踞全国榜首,而东南大学多项专利指标均位列江苏省首位。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实力100强榜单中,东大位居全国第6,江苏省第1。2021年,东大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排行榜第5、江苏省第1;专利转让、许可数量位居全国第9。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创新这道时代命题前,东南大学的英风锐气一望可知。
竞争与合作共存,碰撞与融汇并行,在南京不断深化推动开放合作的过程中,东南大学也不断强化开放办学、拓展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留下了令人侧目的“东”方神韵。
2012年,东大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这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
2017年,东大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这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至今已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
2021年,东大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
……
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东南大学频频“亮剑”,一幅通达四海的合作图景渐渐成形。截至2021年末,东大已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5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化办学的长卷上,东大笔走龙蛇、银钩铁画,勾勒出一派四海风物、五洲山川。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千载文脉浸润,东大历久弥新,雄心更盛;世界风云激荡,东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行而愈健,进而愈勇,剑胆琴心的东南大学,正于六朝松下,再起箫韶。
应人和,四海领风骚
✦
大学之所以能成其“大”,不在于华屋美墅,而在于“人”。有道是:“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百廿光阴,潮起潮落,任凭岁月冲刷、风霜洗礼,东大的英豪群像始终不改其形。驻足望去,一段段“侠之大者”的故事便浮现心田。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赵九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赵九章5位“两弹一星”元勋,都曾在东大观览“剑器”。走出校门后,他们为国铸剑,开创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皇”的传奇物理学家吴健雄,从东大迈出求学第一步。穷究万物之理的道路上,她开先河众多,登顶峰无数。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两院院士、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闵桂荣,于东大发出“天问”。他助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宇宙,开启了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空。
……
岁月长流,薪火相传,两个甲子的接力中,东南大学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7万各类优秀人才,20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此求知治学、弘文励教。这幅“世纪群像”之中,众多精英翘楚建功立业的身姿举目可见:中国第一个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空警2000预警机总设计师陆军,“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总设计师刘晓东……从三峡大坝到中国天眼,从中国高铁到神舟飞船,从雄安新区到冰雪五环,群像的每一处细节之中,都能读出“低调内敛,务实沉稳”的东大风骨。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百年不变的信念,是东大血脉中的传承。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郭秉文,他的名字早已与东大深深相连。从仅有国文、理化两部,到设6科31系,他让东大具备了当时中国大学最为完备的系科设置。一时之间,“孔雀东南飞”之盛况现于教育界,学人以受聘于东大为荣;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诗人泰戈尔、美国思想家杜威、教育家孟禄等世界名人往来不绝,东大亦成为彼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两江”写下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第一笔起,一颗“至善尽美”的种子就已在东大萌发。在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黄君璧等文艺大家的代代呵护之下,美育的根脉早已融入东大的血脉。
首开中国建筑教育之先河,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系便诞生于东大,“建筑四杰”东大占其三。杨廷宝、童寯、刘敦桢常年在此任教,学生之中亦涌现戴念慈、齐康、吴良镛、钟训正、程泰宁、王建国、孟建民、段进等院士,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姓让东大建筑“誉满江湖”。
目光穿过这些时光剪影,渐渐浮现的,是今日东大群英之面貌。16位两院院士,3位欧洲科学院院士,13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领衔坐镇,3200余名专任教师传道授业于讲台内外。始终重视人才引进、培养、提升与保障的东南大学,已连续三年实施“人才年”。创新的形式让拔尖人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源源不断的活力正由此注入百廿东大。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无论黉门内外,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字正在东大笔下缓缓成型。汹涌的时代浪潮里,他们正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沧桑变换,百廿峥嵘。历世事沉浮而风华不改,居教育重镇能心怀天下,引四海俊彦育大国栋梁。从岁月尽头、山河过往中走来,几多传说与向往、回忆与感动彼此交织,描摹出了一个蓬勃日新、引领风骚的东南大学。
观罢往昔,还看今朝,海涵地负展宏韬,百廿东大,风光正好!